【艺事杂谈】电影建筑学

发表时间:2021-06-03 17:14作者:周学长


电影建筑学

周学长


“电影建筑的本质即是静态实体的建筑彻底转化为一个能量释放的动态的过程,一个事件活动得以呈现和自我呈现的过程,在此过去、现在和将来激发出时一空感的叠加,由我们的感观认知和心智建构的时间过程定义的时一空感,在此,空间里物质的运动—纯粹运动学上的位移—的影响本身得以显现,通过电影情节揭示叙事记忆的过程中经常相互矛盾的真相,因而获得其他方式无法呈现的空间和时间的共时性。”

——帕斯考·舒宁《电影建筑的宣言》



1.概念

电影建筑学(Cinematic Architecture)是一种建筑设计创作手法,是基于电影艺术的创作特点来营造建筑空间情节,通过空间情节的叙事性、影像化、非物质化等影响人的感知与体验。简单讲,电影建筑学是通过组构空间情境来丰富空间体验的一种方法,关注的是空间如何向人传达丰富的情景经验的过程和艺术手段。电影建筑学词组中,“电影”只是形容词,是客体,表明一种建筑观念;主体还是“建筑”,属于建筑学的范畴。


伯纳德·屈米——《曼哈顿手稿》

(“运动、空间、事件”的建筑思想)


电影建筑学聚焦于建筑给体验者产生的情境经验这一核心点,建筑空间情节是其关注的重点。“电影建筑学”的研究方向在于建筑叙事的编排和建筑知觉造型的塑造


2.理论与实践

2.1国外理论研究

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前苏联导演爱森斯坦写过《蒙太奇与建筑艺术》,将建筑学中的蒙太奇术语运用到电影创作中,并作为电影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掀起了关于电影蒙太奇的研究热潮,成为电影与建筑的共通性研究提供了第一个切入点。

20 世纪 70 年代,建筑师屈米任教AA建筑学院时将电影艺术与建筑相结合,课程总结如《电影剧本》(1977)、《曼哈顿手稿》(1981)。他采用的影像与传统图纸相结合来描述建筑的方式,为电影与建筑结合迈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

1992年,朱丽安娜·布鲁诺在其研究作品《身体与建筑》中表达电影影像和建筑空间一样,都是建构和解剖着空间叙事的动态轨迹。

2005 年,电影建筑学的开创者——AA 的教授帕斯卡•舒宁,在他的文章《一个电影建筑的宣言》里提出了“电影建筑”的概念。电影建筑通过物质消解与变化来产生多变的建筑体验。


2.2国外建筑实践

纵观国际建筑大师的作品创作,其设计理念与电影建筑学或者叙事学相结合的案例比较多,其中纪念性的建筑叙事性更为明显。

伯纳德·屈米设计的拉维莱特公园是电影化运用到建筑设计的典范,公园通过点、线、面三条空间情节系统组构成立体化叙事,公园空间成为诱发事件的容器,每一个“事件”意味着一个电影镜头化的体验。

雷姆·库哈斯的《颠狂的纽约》以及其众多建筑作品,体现里影像对于城市形态发展和空间机制组织的影响。

柯布西耶也是最早参与影像实践的建筑师之一,他主动且积极地利用影像的手段呈现并宣传他的建筑作品。1930年的《今日建筑》,运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表现萨伏伊别墅的“漫步空间”,并宣传新建筑五点。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上,他合作设计的多媒体项目——飞利浦馆,用影像和声音同时辅助建筑空间的表现。

丹尼尔·里伯斯金设计的犹太人纪念馆是平行空间叙事的典范,三个主题“毁灭之路”,“流亡之路”,“延续之路”完全不同的象征和隐喻的空间营造,是经典的纪念性空间叙事的一种表达。

妹岛和世的自由暧昧的空间逻辑,为容纳甚至诱导空间事件的发生奠定了基础。

彼得·卒姆托对于地域性材料的理解以及建筑体验的细节处理,则是建筑空间知觉叙事的表达。

斯蒂芬·霍尔作为当代建筑现象学理论的执行者,也就是电影建筑的理论实践者。同时在场地、色彩、光线及建筑的相互关系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让·努维尔经常以电影导演的身份去面对建筑设计,运用影像化建筑理念去解决传统的建筑问题,对于光线、透明和非透明的处理是作品的主题。


2.3国内建筑实践

国内建筑们在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过程中涌现大量的经典作品,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总结,下面列举了部分建筑师。

张永和在其著作《作文本》、《非常建筑》中第一次在国内提出了建筑空间与叙事的联系,其中作品大部分运用建筑的语言来编排和演绎事件与空间。例如洛阳的幼儿(窗)园、北京柿子别墅、空间装置“第三警察局”和舞美设计“竹林七贤”等。

王澎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上海宁波头案例馆、三合宅和宁波美术馆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他追求自然形态的本土叙事,注重建筑空间的体验与营造和重返自然之道的设计理念。

何镜堂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体现的纪念性空间叙事,宁波帮博物馆中的地域性空间叙事等等,这些从不同时期和背景下触发的设计作品,都是值得借鉴欣赏的。

刘家琨善于场景讲故事,称其叙事话语与低计策略,他《此时此地》文章中诠释每一个作品“此时此地,处理现实”的设计理念,同时表达了文学叙事与建筑叙事的关系。例如作品胡慧姗纪念馆、何多苓工作室、鹿野苑石刻博物馆等,用游走路径场景再现体验等手法将时间寄托于建筑空间之中。

李兴钢的设计理念为胜景几何,“胜景”是指人、景、界面以及叙事和隔离物等要素,展现的是一种与自然关系的空间意境。“几何”则指建筑空间本身强调营造空间的诗性。绩溪博物馆、元上都遗址工作站、天津大学新校区综合体育中心等项目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朱小地的又见五台山剧场设计中,可以看出正如他所说,从以前追求完整空间的静态和形式表现调整到激发观众在空间中动态的心理体验中来

董豫赣的红砖美术馆则是借鉴中国传统园林的叙事手法展开空间的营造。

陆邵明所著《建筑体验—空间中的情节》是强调以“空间情节”表述建筑创作。试图提供一个回归建成环境本质的建筑叙事角度不仅为地域文化、场所记忆提供一种诠释方法,也为人文空间创作提供一种创新源泉。

鲁安东教授从事电影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结合的研究,将电影的运动影像理论与建筑学相结合。


3.电影建筑学

“电影对建筑非常重要,因为它在时间和图像之间建立了一种新关系。”

——让·努维尔

3.1电影建筑

所谓电影建筑(Filmic Architecture)并非是一般的建筑,这里强调的是一种“电影叙事化”的建筑,所指不是一种建筑类型,而是一种建筑理念——空间感知体验。这种体验是以人为主体在空间中的感知体验,由人的运动、物理空间和叙事事件构成。这种体验是动态的过程,与单纯的电影体验不同的是,身体经验随着空间变化而变,而获取电影信息经验时人则处理静态状态。相同的是,人随着空间形态、空间组织和空间情节的变化中,和视线随着电影画面、电影剧情和人物关系的发展中所获取体验感知都是动态的,而且记忆也是点状的。时空体验的属性,成为两者交叉发展的一个结合点。

1“电影屋”;2投射的自然景象;3外走廊

图片来源:李华一个关于“电影建筑”的建筑文本[[J]新建筑,2008(1)


他在电影建筑展中展出了“电影屋”。一个由磨砂玻璃四面围合构成的空间盒子,通过对表面投影光线的手段,使其产生不同的“物质消解”后的情境。因为磨砂玻璃具有反光、折射、投影和透光的特性,在光线投影下的影像忽明忽暗,若隐若现,似真似假,其空间会呈现物质消解下的可变性。周边环境与此融合,天空、云、树随风波动下,在玻璃上的影像也随之流动起来;时而满时而缺,时而有时而无,呈现一种混沌的状态。


3.2建筑电影

筑电影就是在物质空间的基础上,通过提取、编辑和重构的的方式传达出与实体空间完全不同的空间情境,从而丰富人对于该空间的认知和体验。也就是说,借助电影媒介的表达,使实体空间被剪辑后或者被转译后重新再现,给人新的体验。艺术的表达发生融合,建筑语言被转译为影像语言。

影像感知和空间感知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3电影建筑学

“作为一种新方法的“电影建筑学”提供了几个常规性的新研究途径—动态经验、叙事空间和精神投射—它们反映了不同的时空组织方式以及不同的建构现实(realities)的逻辑:对时空的运动(kinematic)组织、对时空的叙事组织和对时空的心理组织。”。

——安鲁东

3.3.1动态经验

朱丽安娜·布鲁诺曾提过,“建筑空间和电影一样,构造着解剖式的运动图像、生活空间和生活叙事的动态轨迹。”其实,对比来看,建筑师和导演的角色是一样的。建筑师是通过建筑空间设计人的生活方式,而导演则是通过影像编排故事的发展。同样,这个感知的过程都是一种动态的呈现,一种动态的接收体验。

动态经验可以理解为对时间、空间、图像和情境的经验以及逆向的建构。其中电影创作手法的蒙太奇是动态经验获得视觉信息的重要途径,它是在场景的基础上对时空节点的标注,或者理解动态下的情节捕捉。《相机眼》中提出“电影地图”的设计手法,其实就是借鉴蒙太奇将设计目的展开分析,进行运动场景标注;然后将标注进行逆向构建。如屈米的《曼哈顿记录》。

                图左《曼哈顿记录》中场景标注                                         图右《曼哈顿记录》中逆向建构

图片来源:屈米的《红不只是一种颜色》


3.3.2叙事空间

鲁安东教授曾指出建筑空间叙事的关系,即“电影是空间化的叙事;建筑是叙事化的空间”。在这理解下,叙事是通过空间的组织而实现,这过程中时间通过叙事获得意义。在前面理解人感知是一动态经验的获取和积累基础上,空间的叙事性也就清晰了。叙事空间分为片段式和整体式,在动态体验感知过程中往往是片断式的。这里正如认知心理学家特沃斯基对认知空间过程的定义,它是不定量的、是破碎的和具有连续性,人们通过感知获取的间歇性完成对于空间叙事性记忆的拼贴。

对于动态经验叙事空间的研究,剑桥大学数字工作室(Digital Studio)将电影《歌门鬼城》按照凯文林奇的城市意向理论组织为空间结构,这点证明了电影叙事在空间组织和表达中的运用


电影《歌门鬼城》按照凯文·林奇的城市意向理论被组织为空间结构

图片来源:鲁安东. 电影建筑和空间投射


3.3.3精神投射

精神投射是电影建筑学重要的研究方向,如果把前两方向归为客体的研究,那么精神投射是对“人”本体感知的研究,其强调的是人的记忆、经验和想象的投射。在帕斯考·舒宁看来,单纯的物理属性状态下的空间很难映射到精神层次,因为,我们在空间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事件影响我们的感知,并且每个人的感知会因人而异,受经验和记忆的影响。为此,物质状态下的空间和电影都是我们精神投射的出发点,是我们精神层次交流的媒介。

在人的精神层次,荣格心理学中将其分为三个层次: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者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帕斯考·舒宁对于精神投射的理解:当我们接触到个人和集体记忆的深度时,空间才能激发出所具有建造性力量。我们在运用电影建筑学理论时,如何个人经验的理解将空间投射精神属性,而这种精神层面往往结合普世的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从而创造更多的共鸣,触发人体验过程中的底层记忆。

柯布西耶一生唯一为自己建造的蔚蓝海岸小木屋,仅仅花了45分钟的草图方案,方案中他采用了两套模数系列:红色系列和蓝色系列(图 2-12图 2-13图 2-14)。内部空间完全模数化,使用空间逻辑性很强。面对无际的美景,仅此一个景观窗,而不是他所常用的长条窗,其景色和光线营造其空间的冥想性和精神性。在设计中受到宗教的影响,柯布经常用洗手盆划分空间。这也是帕斯考·舒宁对于电影建筑学解释的经典案例,那扇窗子不仅仅是一幅景色,更是柯布式的记忆胶片。

图左 小木屋实景图 图中 小木屋的窗子 图右 小木屋室内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4.电影与建筑叙事

4.1 线性叙事对比

线性叙事是按照电影叙事结构划分的最基本叙事方式之一,注重故事叙述的完整性、时空的统一性和因果的连续性,是一种大众普遍易于接受的叙事方式。在叙事结构划分中,重要的依据因素是时间结构,在第二章电影与建筑叙事关联性中提到时间结构,主要是从场景叙事的时间组织上进行的划分。同样在叙事框架中,线性叙事也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断叙、平叙等。


4.1.1线性叙事的动线组织

在《调音师》线性叙事的动线组织中,在遵循大框架的时间顺序基础之上,又增加了插叙、倒叙和断叙的叙事表达。可以分析出:右图中事件P和V的突变性下降是叙事表达的倒叙,或者理解事件P是插叙,因为在影片高潮阶段出现缓和的事件本身就是一种冲突和戏剧性;在右图中事件F和H都存在下降趋势,根据剧情,可发现事件F只是一个铺垫,为后来男主被商贩营救以及发生其他联系作为伏笔,事件H则是一个插叙,是男主的想象,属于心理活动的描述,但对情节的推动有出乎意料的作用,其实反映了观众的内行活动。

《调音师》事件情节的时间节点和氛围程度分析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习习山庄转折空间的停留性和空间体验分析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上图为习习山庄的空间停留性和空间体验性对比分析,左右两图折线走势基本趋向一致性。结合分析,第一、三、四次转折空间的时间性更强,观者体验可能性更大,主要原因是停留性空间的设计和景观性视线的设置。基于前面习习山庄线性空间情节线的分析,可分析得出空间的元素、光影、界面、尺度等对于空间的体验性指数有很大的影响,空间的引导、暗示、组织、收等放对于观者在空间的时间性上的停留有重要影响。

图左 习习山庄停留性空间分析      图右 习习山庄视线单复线分析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在《调音师》中大部分是以单线叙事的形式进行表达,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这点与习习山庄游览路径的A、B、C、D、E、F点的视线唯一性控制一样,引导空间序列的展开。但在影片中,第一感觉是没必要的故事情上却常常为下文埋下伏笔,如影片中的兔子、明星妻子的双手、彩票女的出现等等的暗示与重现。同样的手法,在习习山庄中运用看与被看的关系,如图 4-20的1、2、3、4空间均出现了“看与被看”和“返顾有情”情节叙事关系。其中1号第二转折空间出现的插叙,视线可以看到入洞前厅却不达;2号空间平台的回望来时的路,属于一种倒叙;3号空间的“梯形”高差和光线引导营造了返顾有情的视觉效果;4号空间是进洞和出洞的交叉点,月亮门的限定是空间序列上叙事的跳叙手法。

《调音师》中情节的前后照应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1.2线性叙事的道具选择

《调音师》的音乐和习习山庄的铺装:影片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氛围的营造离不开音乐背景的烘托,欢快的音乐对应舒缓的剧情。节奏快的音乐对应紧张的剧情。同样,在习习山庄中不同材质的对比,强调空间的转折,暗示空间的属性不同。在情境造型手法中,影片运用听觉暗示,习习山庄则运用视觉暗示。

图片来源:电影截图


《调音师》的兔子和习习山庄的石头:“兔子”是推动影片开始和结局情节变化的重要线索。从盲兔子代表假盲的男主开始,中间被陷害致盲到最后有眼兔子拐杖暗示男主恢复视力。同样,在习习山庄的七次转折路径中,室内空间和庭院都保留了原有场地的山石,是一种与环境共生的处理

习习山庄中的山石

图片来源:豆瓣——心匠的相册


《调音师》的咖啡和习习山庄的灵栖墙:影片开始独白“喝杯咖啡吧”引起悬念,作为一句台词线索在影片出现多次,每次都在不同的事件情境之中。同样在习习山庄的转折路径中,多次出现空间限定和引导暗示的灵栖墙。前者选择听觉造型线索,后者则选择了触觉和视觉的造型线索。


《调音师》中的“咖啡”

图片来源:电影截图


4.1.3线性叙事的主题表达

《调音师》的主题主要反映了人性的阴暗:偷窥、贪婪、欺骗、色欲、自私、暴力。影片中并没有过渡的渲染人性的表达,而是从各个角度甚至全面的社会塌陷表征。在整个事件发展过程中,影片中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社会身份,不同的信仰的人都有“恶”,没有本质的区别。尤其一些特别细节的处理:邻居小孩的调皮作恶——投票视频赚钱——视频被删被打,从很不起眼的角色中投射出“恶”之广泛;彩票女强卖彩票——救男主——出卖男主肾——反救男主——绑架明星妻子——出卖男主等等剧情的反转,表现了因利益而暴露人性的“恶”;苏菲在给小孩一个耳光时,观众内心是颤抖的,暴露了善良背后的“恶”。习习山庄是溶洞的前导空间,在路径组织上可谓曲折通幽。通过每一个转折空间的铺装、灵栖墙、光影、景观方向、山石等环境因素,不断重复组合,表达习习山庄融于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

两者的主题在时顺序上都是按照线性时空编排:在重要节点体现前后情节逻辑关系,影片中采用伏笔与暗示,山庄则是看与被看;在情景造型上都采用类似的知觉手段:主要有视觉、听觉和联觉的感知体验营造;在叙事逻辑编排上都运用转折和变化,增强线性叙事的戏剧性;在主题的升华方面,两者共同点是隐藏于每个情节事件中去,整体呈现主题的寓意。


4.2 平行叙事性对比

平行叙事是非线性叙事的一种,属于主题并置性的表达。而划分非线性叙事的重要参考因子主要有:时间结构是否变异,叙事编排是否多线,受众接受度是否容易理解。在非线性叙事的定义中,时间的省略、重复和倒退。尤其是闪回的手段,时间维度在叙事中显得不是特别重要,而在于人的心理活动的塑造,随人物的心理回忆跳跃时空,情节表达不完整,偶然性强的特征。平行叙事经常在电影和建筑中表达,时间结构上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线,或者同一空间不同的时间线,不同的线保持独立性或者有联系,意在表达相同的主题。

4.2.1平行叙事的动线组织

《云图》中叙事的动线组织简化为1-2-3-4-5-6-5-4-3-2-1的顺序排列,影片开始叙述了每个故事的结尾,然后进行交叉叙事。但会发现每一个故事之间都存在联系,上个故事的日记、书信、乐曲、小说、电影、影像等会与下一个故事联系在一起,增强了故事之间的联系性和主题的统一性

《云图》故事情节的动线组织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6个时空不同而散落的故事在不经意的线索组织下穿点成线:由律师航海日记写成的小说被作曲家读到;女记者发现了作曲家和基友的书信;作家根据记者的故事出版;克隆人观看到出版商改编的电影;土著人视为克隆人为神祗;律师的扣子被土著人捡到。


电影《云图》前1小时故事序列编排分析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从上图《云图》前1小时事故序列编排来看,有以下几点:每个故事叙述都是出于时空平行状态,影像介绍是穿插模式;1-11分别介绍六个故事的结局前奏,12-17用时较长介绍每个故事结局;32-36几个故事情节快速闪现,与旁白阐述电影主题;38-40、42-44、46-50这几段属于两个故事密集型交叉叙事;故事二在前一小时中以插叙或者理解跳叙的方式出现;每个故事的衔接过渡主要通过背景音乐、独白、情境动作、线索道具和演员等来实现。

同样,柏林犹太人博物馆也是在参观流线上属于时空并置的9关系,互不干扰,却主题一致。参观者从旧馆进入后,通过地下通道进入新馆,经过学习中心后有三个流线可供选择:“毁灭”、“流亡”“延续”。每一个流线下的展览情境营造不同,但所叙述的主题是一样的,这为叙事动线组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犹太人博物馆流线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2.2平行叙事的道具选择

《云图》中的数字道具“6”。沃卓斯基姐弟是善于用数字的导演,影片中由6个故事构成,每个故事由6位身带胎记的主角,其中故事之一《云图六重奏》的音乐创作更为重要。数字“6”代表生命的轮回,也响应了主题思想。

《云图》中的符号道具“胎记”。影片中六个故事的男女主角都有不同部位的彗星胎记,表达了一种转世的观念,暗示他们都是一个灵魂的转世,也为多线叙事提供了一个交叉点。


《云图》中的符号“胎记”

图片来源:电影截图


《云图》中的线索道具“扣子”。蓝底黄边的扣子象征共济会的图腾“全能之眼”,一个精神的象征。同时由扣子线索串联的事件情节也在暗示善与恶的轮回,开始扣子上的蓝宝石象征着财富与贪婪,后来成为精神的象征和崇拜


《云图》中的线索“扣子”

图片来源:电影截图


犹太人纪念馆的符号道具“线”。三个平行叙事的没有打破主题的完整性,主要是形体和空间符号的一致性。从形体的设计、立面的表达、内部空间的营造,都在体现一种解构主义下的符号“线”的变形、分离与组构。


犹太人博物馆的立面

图片来源:网络搜索


4.2.3平行叙事的主题表达

《云图》中六个不同的故事,以每个故事的时空和剧情发展表达不同背景下的主题,最终却汇集到一个核心价值观,一个核心思想。在六个不同背景、不同人物不同剧情的故事通过交叉蒙太奇的剪辑,并没有产生相互干扰,反而使观众目不暇接,尤其是高潮部分的叠加并叙,每个故事的结局都牵动着观众的心。出蒙太奇的神奇之外,重要的是每个故事演绎的主题——与命运的抗争,一种追求自由、追求平等、追求未来的渴求。

在犹太人博物馆中更多的是运用符号和解构的手法,将犹太人所承受的苦与难通过建筑语言与参观者产生交流。正如柯布曾说:“建筑师通过形体的安排表达某种规律性和认同感,借助空间造型触发参观者的思想,让他们体验到美的感受”。在馆中关于主题的叙事性,里伯斯金更多的是在空间知觉造型上的组织和组构,分别于重逢,存在和虚无,每一个空间都赋予知觉体验下的精神内涵。


4.3 立体叙事对比

立体叙事也是非线性叙事的一种。立体叙事也是打破了线性叙事的时间限定,使叙事更富有立体感,同时也更彰显主题。立体叙事所具有断裂性、互动性和解构性等特点,在叙事表达上产生更多的可能性,观者体验上产生更为立体的感知。电影和建筑的立体叙事所表达的时间结构不受时间的限制,或同一空间不同的时间线,或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线,或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在时空编排上更具有灵活性。


4.3.1立体叙事的动线组织

《盗梦空间》立体化套层结构叙事在时间组织方面是一种“纵深式套层”维度关系,每一层梦境都是基于上一层梦境的叠加和递进。这种环环相扣并相互交织的时空布局,在带来视觉震撼基础之上,更是将事件推向了一个动态的立体叙事之中,节奏通过叙事张力得以释放。


图左《盗梦空间》的时间线      图右《盗梦空间》的动线组织

图片来源:网络搜集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拉·维莱特公园的立体化叠加叙事在时空组织方面是一种“点线面”的复合关系,强调的是一种人感知动态下的感知:点的重复戏剧性、线的引导连续性、面的复杂可能性


拉·维莱特公园的平面和鸟瞰

图片来源:《建筑概念:红不只是一种颜色》


这种两种不同的立体叙事组织方式,都是一种交织的表达关系,可以引发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性。所谓的“交织”指的是两套或以上的流线相互并置、重叠、交错或者相互断裂所形成的复杂关系。由于流线带来了动态的体验,运动便渗透到空间当中,空间不再是静止不变的。


4.3.2立体叙事的道具选择

《盗梦空间》中的叙事道具选择主要有:陀螺和孩子的影像。陀螺在影片中主要起到男主柯布辨认现实与梦境的道具,陀螺一直旋转代表梦中,反之即为现实;孩子的影像在影片中反复出现,或真或假,或虚或实,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上起到重要作用,也代表男主对于家庭的责任。



《盗梦空间》中的道具

图片来源:电影截图


拉·维莱特公园的立体空间叙事中的主题道具——装饰性小建筑。这些装饰性小建筑的重复性,为公园的叙事带来了视觉的记忆点,成为叙事的关键组成部分。主题道具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公园的象征式的解读,暗示整体系统的一致性;单独主题道具的变化程序则使公园空间更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


主题道具:装饰性小建筑

图片来源:《建筑概念:红不只是一种颜色》


两者所选择的道具在立体叙事中不断重复、闪现、跳跃,在影片中和公园都有独特的主题象征,都为时空叙事性的表达增加标识性。


4.3.3立体叙事的主题表达

《盗梦空间》主题性表达打破了传统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采用了多视角转换和多结构的糅合,打破了时空的限定,扩大了时间的畸变和夸张的场面运动设计,对于导演本是一场挑战,而观众也在导演的巧妙叙事下,经历了两个半小时的奇妙之旅。影片的开始和结局像上文分析的《调音师》很像,首尾的呼应。但最后由一个不停旋转的陀螺结尾,开放式的结局,留予了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正因如此,也加强了观众对电影文本的自我构建和解读。

拉·维莱特公园通过点线面三个系统的叠置、触发和相互作用,引发了事件和空间中行为的碰撞可能性。在点和面系统之间的“线”,更是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去组织事件的多可能性。在屈米影像化蒙太奇的设计中,电影理念已经渗透到公园的每一个场景,意在表达不同的空间体验如同观演电影一样,步移景异,镜头与场景的变化组合,表达每一个场景的叙事性。

两者在表达主题过程中,都是采用时空元素去组织叙事线。前者强调的是时空的打破,穿梭于现实与梦境之间;二后者更强调的是体验的戏剧性,穿梭于不同点线面下的场景。立体叙事性的表达主要是在时空上的组构处理,通过立体化的断裂性、互动性和解构性等特点去增强人感知事件的饱满度。


4.4 表现主义叙事对比

表现主义是始于20世纪初的重要艺术流派,最早产生于绘画的艺术表达,后来逐渐发展到音乐、电影、建筑和小说等领域。表现主义叙事属于反线性叙事,其艺术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的扭曲和抽象化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表现主义在恐怖、灾难和犯罪题材的电影中运用的比较多,通常会使用扭曲和黑暗的世界素材,然后以倾斜和反转的的特殊镜头来反映人物的内心孤独、残忍、恐怖和疯狂。

表现主义建筑一般指在特定地点建造的具有变形、扭曲、冲突和压抑等特点的建筑形式,主张用全新的建筑语言去激发情感,以此替代理性和创痛的制约。


4.4.1表现主义叙事的情节表达

《卡里加里博士》的剧情表达极具有表现主义风格,在叙事情节上,除了物体形态、光线照明被人为地戏剧性表现之外,人物的妆容和服装也被刻画的非现实性,这种情节空间的彻底风格化,是的叙事情节的氛围与主题一致。在古根海姆博物馆的情境营造上,与之相同的是线条的流动性、光与影的复杂性,更重要的是室内外空间材质的对比,为空间的异性化增加了视觉冲击力

图左 《卡里加里博士》的情节      图右 古根海姆博物馆内部中庭

图片来源:电影截图       图片来源:网络搜索


4.4.2表现主义叙事的道具选择

《卡里加里博士》道具主要有多元意义的线条、光怪陆离的光影和扭曲破碎的空间。影片的全部场景在摄影棚中完成,以上三种道具都体现在布景上。

图左 《卡里加里博士》的道具      图右 古根海姆博物馆造型

图片来源:电影截图       图片来源:网络搜索


小镇是由扭曲的街道、变形的房屋、倾斜的树木夸张的描绘在布景上,就连忽明忽暗的光影也描述在上。相比较影片长得小镇,博物馆也如同火焰一般在燃烧,这种巨大的、瞩目的和富有节奏的诗性空间是通过形体的重复、轮廓的扭曲、元素的碰撞而产生的。这种表现主要从元素感官上以线条、色彩和体态表现叙事情节氛围。


4.4.3表现主义叙事的主题表达

《卡里加里博士》通过一个精神病患者梦魇般的回忆,叙述了一个兼心理学博士和杀人狂双重身份的卡里加利的生活。其扭曲的透视、怪异的形状、奇特的光影,反映了一种脱离现实的变态心理,跟传统电影追求真实的趋势相背离。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表现了飞速发展又充满矛盾的时代特点。这种表现来源于细部与形态的处理呈现非确定性、随机性和偶然性,是一种非凝固的状态。

以上两者在表达主题思想都运用了变异、扭曲、冲突和压抑等语言形式,重在用知觉体验去激发情感,以此表达寓意思想。


小结

本节主要针对电影和建筑实际案例的叙事性剖析,在叙事动线组织以线性叙事、非线性叙事和反线性叙事的基础上,通过在建筑空间叙事性手法中叙事要素的选择、叙事情境的营造和主题的表达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了电影叙事的创作手法与建筑空间叙事的创作手法的互通性和互鉴性。表明了在电影与建筑跨学科融合中,时空结构的组织和情境造型的营造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简单总结,线性叙事以《调音师》和习习山庄进行对比,在叙事方面注重情节叙述的完整性、时空的统一性和因果的连续性;非线性叙事以平行叙事和立体叙事两组对比案例分析,在叙事方面注重人的心理活动的塑造而产生时空变化跳跃,情节表达不完整,偶然性强的特征;反线性叙事是以《卡里加里博士》和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进行表现叙事的对比,其叙事特点重在表达情绪和氛围,在情境营造上更为扭曲和冲击。

建筑是凝固的电影,电影是消解的建筑。